勤耕不辍 潜心育人 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记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团队

期次:第17期    作者:许云超 曹晓彤 张何凤   查看:244
在临沂大学药学院,有一支严谨治学、无私奉献、锐意进取、爱岗敬业的教师团队,他们工作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为他们所热爱的专业建设而快乐奋斗,为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优秀学子而默默奉献,在教研室、学生课堂、实验室、企业车间,随处都能看到老师们朝气蓬勃、埋头苦干的身影,他们就是临沂大学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团队。
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组建于2006年,12年来,该团队已建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人,教授、副教授11人(44%),其中,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楚天学者1人;博士19人(76%),生师比17.5:1,双师型教师11人(44%)。该团队的党支部建设与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教研室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以党建促进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团队所在的支部2013年被临沂大学评为优秀党支部;2017年被评为示范党支部。团队所在的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专业、临沂大学特色专业和校企共建专业。目前,团队正在努力建设全国一流专业的道路上努力奋进。
立德树人、敬业爱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师之道,首在师德。团队自组建以来,一直注重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坚持每年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关于教师及教育教学方面的讲话精神,提高广大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经常邀请校内外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模范教师做先进事迹报告,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使他们觉得榜样就在身边;教育是一项“仁而爱人”的事业,团队老师视生如子,多次为困难、生病学生捐款。2017年5月,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一名学生突发白血病,团队成员自发捐款3.8万元,及时送到医院,控制住了疾病。
严谨笃学、悉心教育,以扎实学识培养学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们把三尺讲台当成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舞台,备课-授课-答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届接着一届,把看似简单的备课当成自己百“练”不厌的基本功。老师们坚持以研促教、以赛促教、以研促学、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坚持校企、校校合作,产教融合,探索“校+X”发展模式,完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信息化教育等培训会,到制药工程专业教育、工程教育范式变革国际研讨会和各类大学生实验技能、创新创业大赛等,不时有老师们活动的身影。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秉承这种理念,团队成员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注重教材与最新研究成果的结合、注重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用问题贯穿课堂,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几分耕耘,就会有几分收获,一批批“善创新、能动手、会思考”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目前,学生荣获国家级比赛二等奖5人、三等奖1人,省级比赛特等奖6人、一等奖27人、二等奖49人、三等奖58人、优秀奖18人。学院还注重和企业合作举行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通过参加比赛锻炼能力,形成了“一院一赛事,一年一赛事”的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2016年,学院承办了山东省大学生医药生物技术大赛,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展示了办学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赛事的推动,学生们的科研兴趣不断提升,形成了“挑灯夜战,相互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学生们自己组建的果鲜行项目团队将广谱抗菌肽制备技术应用到果蔬运输、贮存的整个过程,延长果蔬保鲜时间,从而直接降低果农的经济损失,使果蔬从偏远山区运出成为可能,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比赛,得到了与会专家老师的一致好评。
潜心科研、攻坚克难,以满怀创新激情引导学生
科研是教学的助推器,制药工程专业团队教师勤耕不辍,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周末、节假日和晚上便成了他开展科研的黄金时间,好似科研工作成了团队成员最大的爱好,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常言道,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但老师们从不觉得这个过程是寂寞和枯燥的,而是充满了乐趣和热情,像是打磨精品的工匠,在重复和创新中不断积淀和提升,做到精益求精。他们的创新意识也不断升华。近年来,团队瞄准医养健康产业,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计划专业、山东省鲁南中药材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草药传承与应用研究院、山东省中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共享)等七个教学科研平台,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强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校+X”合作发展,实现了科研创新的重大突破。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山东省科技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山东省高校科技攻关项目4项、临沂市科技发展项目4项,发表科研论文96篇,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临沂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等奖5项,临沂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申请国家专利38项(已授权25项)。药学院100%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了学业导师,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老师的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研究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这使得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57项,获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36篇,近三年平均考研率保持在30%左右,其中,孟俊俊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冯娟同学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创新引领、服务社会,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学生
制药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化学药物合成、中草药种植、有效成份提取、新剂型研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积极解决临沂乃至山东省制药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逐渐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术科研之路,建立了山东省鲁南中药材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合作研究中心、山东省中草药传承与应用研究院、临沂市中药质量控制中心和临沂大学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服务社会项目38项,到位经费近300万元。郭绍芬教授科技转化的富硒金银花项目,为沂蒙老百姓年增收近亿元。15名老师兼任着企业、社会学术团体职务。此外,团队现有山东省创新创业导师3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1人、各级各类比赛优秀指导教师12人、临沂大学优秀实践指导老师3人。
团结和谐、锐意进取,以一流专业建设促进发展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最重要内容和保证,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团队积极引进制药工程、新药给药系统等相关专业高水平博士和学科专业带头人,努力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比例,采取各种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形成了业务能力强、梯队建设合理、富有朝气活力的教师队伍。团队尤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有计划的培养方案,鼓励教学骨干和能手,以老带新,结对传帮带;实行集体备课、试讲、听课等制度,帮助青年教师站稳站好讲台,活跃课外;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教学比赛,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团队成员荣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临沂大学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药理学会第一届青年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教师微课比赛三等奖1项、第十四届教育部多媒体课件比赛优胜奖1项、临沂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三等奖6项,临沂大学优秀教学奖1人、青年教学能手1人等。
为推动团队建设发展,团队制定了“三年两步走,五年创一流”的专业发展规划,即三年内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并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五年内将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成一流专业。积极引进、培养、聘任高水平人才,努力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推进一流师资建设;通过建设专业产教融合示范中心、山东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推进一流平台硬件建设;依托工程类硕士点、药学(中药学)培育硕士点,培育制药工程硕士点,打造学科竞赛平台,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依托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移动信息化平台示范推广混合式教学,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考研,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最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努力将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成一流专业。
团队成员认识到,团队建设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与一流专业团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继续奋斗,需要继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向黄大年团队看齐,未来,将继续不舍昼夜勤于学习、精于探索、用心育人,坚持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热情饱满的为团队建设添砖加瓦。